过去三年,不少企业开了又关,招聘热潮像潮水涨落,许多创业者张口就是一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问题在这:战略能靠试错硬扛吗?方向一旦偏了,等看见冰山时才能转舵?如果战略像开一艘远洋船,那些自信的“试一试”到底是救命绳,还是潜在裂缝?
一派说,市场像天气,变化快,早试早知道;另一派说,战略像骨架,定错了,肌肉再发达也站不稳。前者抓数据做A/B,后者抓方向做判断。孰优孰劣,争到面红耳赤。更吊人胃口的是,历史上最会打仗的人,很多时候看似“灵活机动”,难道那也是试错?答案先按下不表,先把镜头推开,看清棋盘。
第一层,别把战术上的试与错,混成战略上的摇摆。战术是走哪条街更快,战略是定去哪个城市。第二层,资本市场常鼓励小步快跑,但募资的钱是有限的,烧在错的方向上,回头就空。第三层,从普通人视角看,换赛道像换工作,试得多不等于走得对,关键是你要去的终点是否清晰。支持者说,新品不试怎么知道用户爱不爱;反对者说,方向定不准,越试越远。真相往往卡在中间:战术可验证,战略需预见。
风浪似乎平了。很多公司在一轮轮小试后,拿到了一点数据,指标向上,会议室里传来安心的语气:路线正确,继续推进。看起来万事大吉,其实暗流在底部回旋。反方声音出场:没有试错哪来创新,互联网产品都靠快速迭代,小试就是路。此话不假,但要分层级。历史给过清晰坐标。1935年,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渡赤水,表面像在反复试路,实则围绕主方向摆脱围追堵截,步步为营,动作快,方向稳。1937年,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在延安提出,一个讲认识从实践来,但要回到实践去检验,一个讲抓主要矛盾。两篇文章并排看,会发现“试”是为了加深认识,“抓主矛盾”是为了定大势。再往后,很多公司也有类似错觉:迭代几轮,用户增长,融资到账,于是判断战略正确。问题在于,数据能验证战术动作的有效性,却难以证明大战略的正误。该做的是把“试”放在“对的方向”里,不是用“试”替代“定方向”。这段时间的平静,很容易让团队忽视最危险的事:如果大方向没校准,再美的曲线都可能是走向悬崖的脚步声。
反转来了。高水平不是“边开船边找灯塔”,而是“先看地图再设灯塔再开船”。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,国民党装备更好、人数更多,但统筹不力、犹疑反复;解放军则把对手的弱点看得很透,前线与后方预先推演多种路径,抓住对手犹豫的空档,形成合围。再看毛泽东的习惯:重大决策常备三套预案,最好、最坏、正常各有打法;而蒋介石常押单一方案,估计偏乐观。一旦战局偏离预期,多线崩塌。这恰好把前面埋的伏笔拨亮:不是“试错赢了战争”,而是“预演赢了战争”。把预演当试错,风险在后;把试错当预演,方向先丢。战略的“确定”来自对全局、节奏、资源与矛盾的提前判断,而不是赌运气。
风浪回落,很多团队接受了“战略要先定”的逻辑,开始按部就班,气氛放松。然而表面平息,深处仍有更大的漩涡。外部的不确定,比如供应链波动、区域冲突、政策调整,随时可能改变水流;内部的意外,比如现金吃紧、核心骨干流失,也会打断节奏。执行中还会蹦出新的障碍:标准化没建完,市场窗口已转向;培训没落地,渠道已分化。分歧加深:一派主张保守稳住现金,一派主张趁热扩张,会议桌上各执一辞,合作氛围走向紧绷。此时更需要一套“能落地”的操作法,把“方向的确定”和“过程的灵活”绑在一起。给出一版压缩清单:
- 先定方向:明确为谁解决什么痛点,不追虚火。
- 设阶段:像爬台阶,先活下来,再扩大范围。
- 做样板:找一个典型客户或场景,解透再复制。
- 快速动:边跑边校准,拒绝只计划不行动,也避免盲目冲刺。
- 复盘硬:每一次动作都做复盘,成功和失手都要归因。
- 提升认知:在干中学,学了就用,用后再学。
- 战术灵活:战略少改,战术常变,形同四渡赤水的机动。
- 以迂为直:遇堵不硬撞,善用侧翼,把不利转成助力。
这一套看似简单,难在“持续”。做不下去,大多不是理念问题,而是组织习惯、现金耐力和领导者的定力不足。要命的是,一旦陷入争吵,团队把战术争论升级为战略分裂,和解变难。
直说一句:把战略当试验田,听上去灵活,做起来像掷硬币。有人夸试错带来惊喜,其实是把方向感的缺位包装成勇气。说好的数据驱动,最后变成数据找结论;说好的快速复盘,最后变成快速遗忘。最有趣的是,口头上高举创新,落地时却到处补漏。若真要夸,也只好夸一句,会试很多错,至少不缺忙碌的样子。
战略不能试错,那创新靠什么破局,是靠预演和多套预案,还是靠海量小试去踩出路?主张稳的人说先定方向再动,主张快的人说先动起来再定。你的经验更靠近哪一边,真相是否介于两者之间,欢迎在评论区放出你的实战故事。
配资炒股网站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